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,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
结婚时有多轰轰烈烈,离婚时就有多狼狈不堪,这句话仿佛成了不少国家婚姻现状的注脚。
同样是现代社会,中美日三国的婚姻正在走向截然不同的结局。
根据2025年发布的数据统计,2024年,美国离婚率为2.4%,日本则高达23.5%,那么中国呢?
美国:从出轨成性到佛系婚姻
提起美国婚姻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“开放”:好莱坞明星的出轨门、真人秀里的闪婚闪离,似乎都在印证“美国婚姻不靠谱”。
确实,20世纪初,美国离婚率曾飙升至历史峰值,达4‰。
彼时“性开放”思潮席卷社会,婚姻中的忠诚不再是硬性约束,从政客到普通人,出轨事件屡见不鲜,甚至有调查显示,当时近三成夫妻离婚的直接原因是一方或双方出轨。
然而,如今的美国,离婚率却意外重新降低,根据权威报告显示,2022年到2024年美国离婚率稳定在2.4%左右。
这是怎么回事?
其实,这背后藏着三重转变:
第一就是美国人不再要求婚姻“完美”,而是将其视为“伙伴关系”。
就像心理学家艾斯特·佩雷尔所说,现代美国婚姻更像“搭伙过日子”,夫妻少了对彼此的过高期待,不再纠结于“是否灵魂契合”,反而减少了冲突。
第二就是更迟的婚姻,更长久的磨合。
据调查,25-29岁的美国女性中,73%有过同居经历,但最终走进婚姻的不足三成。
很多人在同居阶段就摸清了彼此的矛盾,不合适就及时分开,避免了婚后离婚的麻烦。
第三就是婚姻咨询成了“救命稻草”。
美国现在几乎每个社区都有婚姻咨询机构,夫妻出现问题会先寻求专业帮助,而非直接闹离婚。
加上法律对离婚财产分割、子女抚养的规定明确,减少了为争利益硬耗的情况,反而让婚姻关系更理性。
日本:高出轨率下的婚姻困局
日本的婚姻现状,呈现一个“高出轨率”与“低离婚率”并存的矛盾。
根据日本劳动厚生省数据,日本2024年粗离婚率为1.52‰,这个数据在发达国家中并不高。
但“熟年离婚占比”,即结婚20年以上夫妻的离婚数,占当年总离婚数的23.5%,创1947年统计以来新高。
为啥日本老夫老妻了还要离婚,是因为实在忍不了了,婚姻名存实亡。
数据显示,近半数日本已婚男性有过婚外情经历。
30岁单身女性中约43.8%承认曾与已婚男性恋爱,娱乐圈的出轨丑闻更是常态:声优樱井孝宏婚内出轨十年、搞笑艺人渡部建在公共场合与情人约会、国民女神广末凉子两次婚内出轨。
然而,这些事件不仅未引发强烈的道德谴责,反而被媒体当作“娱乐素材”大肆报道,折射出日本社会对出轨的某种默许态度。
这种现象的根源,是多重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。
首先是出轨成本极低,日本法律对出轨的赔偿金额上限仅300万日元,对收入稳定的中产以上人群而言几乎无关痛痒。
其次是“家庭主妇的生存困境”,多数日本女性婚后会辞职成为全职主妇,缺乏独立经济来源,且社会对单亲妈妈的支持体系薄弱,离婚后极易陷入贫困。
所以即便发现丈夫出轨,也只能选择隐忍。
再者,日本“无性夫妻”群体庞大,超过半数已婚夫妻长期缺乏亲密关系。
加上严重的加班文化导致夫妻交流匮乏,感情逐渐淡漠,婚外情便成了部分人寻求情感慰藉或激情的出口。
最后,最诡异的是,日本社会对“出轨”的认知已逐渐扭曲,部分人将其比作“生活的调味料”,认为“只要不离婚,出轨只是小节”,甚至有五分之一的已婚者觉得“婚外情没有错”。
这种文化氛围下,出轨从“个人道德问题”异化为“社会普遍现象”,进一步加剧了婚姻的脆弱性。
中国:传统与现实的双重维护
说起中国的离婚率,很多人都有一种非常多的固有印象,甚至很多媒体文章也贩卖焦虑说民政局离婚队伍排起长龙。
但其实,相较于美国和日本来说,中国离婚率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。
根据《中国青年报》等媒体给出的数据,从1980年开始,国内的离婚率出现比较显著的上涨趋势。
1980年时国内的粗离婚率(每1000人中的离婚人数)仅0.35‰,1992年时,也才上升至0.73‰。
然而,在2000、2010、2020三个时间点,这一数据分别上涨至0.96‰、2‰和3.09‰,我们可以发现增幅显著。
幸好国家2021年及时出台离婚冷静期政策,这才使我国的离婚率再度呈现下降趋势。
民政部2025年发布的2024年统计公报显示,全国离婚率仅为2.5%。
而且要知道我国的人口可是14亿人,比美国和日本要高很多,这样折算下来,我国每年的离婚人数要显著少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。
政策调控是我国离婚率下降的直接推手。
2021年实施的"离婚冷静期"制度成效显著,2021年协议离婚对数较2020年降幅达42%,武汉、杭州等地超半数申请离婚夫妻在冷静期后放弃登记。
当然,从传统观念来看,“宁拆十座庙,不毁一桩婚”的理念中国人内心。
婚姻不仅是个人选择,更承载着家庭责任与家族传承的意义。
年长一代更倾向于“凑合过”,即便有矛盾也会为了孩子、老人选择隐忍,这种对“家庭完整”的重视,成为婚姻稳定的重要基石。
至于年轻一代,又有新的特点,90后、00后不再将婚姻视为人生必修课,婚前考察期延长,更注重感情共鸣与价值观契合,从源头上降低了离婚概率。
"玩够了再结"的心态取代了"凑活过"的传统观念,晚婚群体在婚姻选择上更为审慎,能结婚的都经历过重重考验,所以更稳定了。
其实,透视全球的各种因素,离婚率的真相,最终还和与社会经济相绑定。
美国经济学家乔治·泰勒提出的裙长理论显示,经济繁荣时裙摆趋短,低迷时则变长,这与婚姻选择的逻辑高度契合。
经济上行期,个体收入稳定、发展机会多,婚姻的经济捆绑属性减弱,情感权重上升,离婚时的财产分割与生活重建成本可控,离婚率往往随经济增长而攀升。
但经济放缓时,“保守”就成了选择。
房贷、养育等刚性支出压顶,选择“抱团过冬”,就是降低风险的手段,这在全球都是规律。
美国近年来的离婚率降低,未尝没有美国经济在逐渐疲软的原因。